穿越時光隧道~~合掌村的建築奇景和獨特的生活方式
旅遊日期:2015年11月20日
合掌村的名稱,來自於呈人字型的屋頂外表看起來如同兩手手掌合起來,於是房子被稱為「合掌造」,而村莊就被稱為「合掌村」。300年前的居民們為了適應山谷環境,將木造住家屋頂設計成60度斜角的三角形,除了可以抵擋寒風外,可以承載厚重積雪也可以讓過高積雪自然崩落。
因為地處深山,加上天候影響,合掌村形成了獨特的風俗文化流傳至今,至今仍有超過600位的居民生活於此,因傳統建築型式聚落完整,在1995年被指定為「世界遺產」。
走進村裡,有一種掉入時光隧道的感覺。看著他們如此怡然自得的生活著,走著看著,也希望這樣純樸的生活形式,不要消失~~
白川鄉合掌村有幾處合掌屋可以參觀,時間不夠的話,大家都會挑長瀨家來參觀,因為高達四層的長瀨家的確很壯觀。不過我的第一個合掌屋參觀景點,是”和田家”,這一家應該是我進入合掌村來,首先認識的合掌屋,它的地理位置超好,不管是在地面或是在展望台,它絕對是入鏡的第一主角。加上它旁邊的這棵楓樹,怎能不進去看看呢~~
和田家
和田家建於至今三百年前,是目前白川鄉最大的合掌式建築。
開放時間:9:00-17:00。
休息日:無定節假日。
門票費用成人¥300,兒童¥150。
走進這座木造建築,感覺很新鮮。
一樓的面積就有110坪,除了客廳還有房間和客房,真是挺壯觀的。
拖鞋的入口處購票。
有各種器物和照片說明。
看到這個地爐,就覺得冬天也是暖呼呼的。
發覺沒有,這一樓挑高真是夠高的。很壯觀啊~看下方的平面圖就知道這戶真是大戶人家。
上二樓。
下圖是從二樓往一樓看,一層樓的樓高挺高的。中間有個小夾層,貌似房間。
不用一根鐵釘的合掌造,全屋都是以卡榫、結繩結成,不同位置與功能的木柱,有不同的結繩方式,真是很佩服前人的智慧。
對於連童軍繩都搞不明白的我,真覺得像是天書一般難懂。他們可是歸納了好多種專業用法呢!
不管懂不懂,這種人類的智慧真是令人佩服。
二樓是過去合掌村民冬天養蠶的地方,二樓地板有不少縫隙,一樓的熱氣可以傳上來,使得整間屋子暖烘烘的。
從二樓望出去的風景,秋意盎然~是我鍾愛的一景。
三樓,有的歐~不過沒有做其他用途,可以看到和掌造最高的部分。
接著來到長瀨家。一路都有指標,不會迷路!真是小村的好處。
長瀨家
這個合掌式房子有五層樓高。家庭的血統延續了250年,而且由於家庭從第一到第三代行醫,也保存了從江戶時代使用過的許多醫療器械。
開放時間:9:00-17:00。
休息日:無定假期。
入場費成人¥300,兒童¥150。
這家也是大戶人家~~
看到圖上這右下方有張照片嗎?一大群村民在建造和掌造,太厲害了!
使用過的器物。
明治時代的古董歐!
一樓的地爐超有古意的。
一樓到二樓間,有個置物小夾層。
二樓相當寬敞,過去也是養蠶的地方。
二樓的柱子上根據不同結繩方式,別上不同的名稱。
窗外看出去,也是好風景。
再上一層樓。也是展示不少過去的用具。
再上去就是頂樓了!
頂覆茅草的傳統合掌造,雖然堅固實用,但每隔30、40年就必須更換老杇的屋頂茅草,工程非常浩大,每當更換屋頂時幾乎要全村大動員,人數有時可以多到約200人,花費2天的時間完成。因此在這個村裡有個獨特的制度-“結”。「結」是使村人的關係更加親密的勞力交換制度。除了換屋頂,勞力交換制度遍及生産與日常生活。在這個制度之下,無論男女都必須提供勞力,互相幫忙,男的換屋頂、種田、除草、劈柴等,女的割稻子、種田、除草等。以同等的勞動力回饋是基本條件。這種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,也才能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下生存,也是合掌屋保存百年的原因吧!
目前面積約350平方公里的白川村,共有合掌式建築113棟,其中指定為傳統式建築物有109棟,至今仍有超過600位的居民生活於此,因傳統建築型式聚落完整,在1995年被指定為「世界遺產」。成為觀光客絡繹不絕的觀光重鎮,讓我們還能親自體會因應艱困環境而發展出的獨特文化與建築特色。
白川鄉合掌村旅遊資訊/日文
白川鄉合掌村旅遊資訊/中文